李铁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领域的实践,亲力亲为对待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崇尚文化传承及技术创新在全面掌握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更多地融入全新的审美创意和装饰语言,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当代陶瓷刀书作品先生的这些作品很重视刀笔技巧与内心抒发的结合,使传统的书法和自己的情绪、神思融合起来他不是简单地对书法,作亦步亦趋的描写,而是去再现现实事物对我们的情感影响,这既是对书法的形的捕捉,又是对有限的形的突破,来显现出对象的风采神韵,所以作品毫无疑惑、呆滞之处,万趣融其神思达到取象不惑在刀法上则注重以书法笔法入画,心随刀行,自然流露出他的人格和修养,也体现了他的精神追求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其作品总能给人以洗礼,摆脱对现实利害的负累,产生对自身超越性存在的积极肯定。
古人云:诗言志,歌抒情,画代心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历代的诗词歌赋都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伏羲祭》以诗为题材,以书法为形式,挥书于瓷,是对祖先伏羲的祭奠,更是对中华文化的领悟之颖,挥洒于刀锋,尽展露在瓷笺之上,是之称铁笔刀书刀书艺术的技巧与其它形式的陶瓷装饰相比更显特殊,不仅要根据器皿造型经营构图,且刻画时力度的掌握,刀锋的缓疾,顺逆的运用,无不深具法理故《窑器说》载若非熟谙,然举刀无措也由于书法自身的文字形象性、形体性、结构的抽象性及比划的可塑性,在唐代起就成了陶瓷装饰的题材之一观先生之作,全然是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书法瓷道的艺术理念,其比划结体之间,刀与笔的融汇,釉与色的交映,相衬出书体的金墨之味,章法的雄傲之韵,笔势的舒朗之美笔致的变化多端和奇正相生的心机于点画之中表现出强烈的书写个性和独立意识,使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得到完美结合观先生之技艺,刀锋直拓而下,锋尖和力量仍落在点划的中线之上,效果如同中锋,笔力正而实,细微的转换处都是提空收尽锋杪,或趁势萦带,或牵丝衔接,从中可以看出其悬腕运刀时提按顿挫的功夫尽观其字体结构,无妩媚之态而得豪放之气,有丰厚凝重与简约恬淡之美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点滴入土,芳芬暗香先生是用他的刀书,用他的独特艺术语言,用他的精神与艺术的交流,给人联想,使人回味在《伏羲祭》的瓷板上,书法纵横牵制,勾点盘行中时见放逸,既流便于草,又开张于行,观其行刀,浓纤刚柔,燥润相杂,取妍取险,取刚取柔,莫不相得益彰,而且用刀流畅舒展,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连贯整幅刀势的豪迈之气与词篇的豪放之情融于书法的谋局结体之中,显得灵动轩昂,恬澹雍雅他人刻画以半干坯为准,其运刀不滞不崩先生不守旧规,专择干坯而刀书之。
陶人刻划宁顺勿逆,先生却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常在运刀时倒逆反向,完善字体结构由于他对刻划的速度、运刀的力度和推冲的角度胸中有数,故瓷上书法刻划事半工倍,反映出他对陶瓷工艺的倾心探索李铁映先生对每件事都孜孜以求,默默探索,使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扎入现实生活的情感沃土之中他的许多艺术作品表现,都是从艺术实践中理性思考后的独辟蹊径自然界许许多多平凡中的想象,经过先生之手,便有了灵气,刀随意变,件件作品都渗透了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家的感情,造就了他那精气神的作品。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八卦为《易经》之纲领,其昭示的天人合一引领了中华民族数千的文化思想,正如先生《伏羲祭》文中所讲:盛不谜忧,困无遗伤;弘毅道远,千帆竞飏;唯法以度,惟民至上;谐和亿众,睿智兴邦;伏羲精神是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是兼容并包的协作精神,是百折不绕的奋斗精神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李铁映先生身体力行,亲自创作诗词并制作成为瓷板刀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至关的影响(注:此套瓷板《伏羲祭》刀书作品捐赠予甘肃省人民政府收藏)
陶瓷新闻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