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10位景德镇陶瓷业界顶尖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教授齐聚青花茶语会所,共商《瓷都晚报》旗下《瓷器》杂志的改版大计作为《瓷器》杂志的编委,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成立近、已经试改版二期的《瓷器》杂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前有了一定进步,《瓷都晚报》作为景德镇的主流媒体,对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出席座谈会的陶艺家有周国桢、熊钢如、戴荣华、许国胜、朱乐耕、方文贤、刘少平、宁勤征、李文跃、吕金泉瓷都晚报社社长李新华、总编叶道春、总经理丁鼎靖、副社长段建平参加了座谈会,认真听取陶艺家提出的中肯建议。
当天下午3时许,陶艺家一行先来到《瓷都晚报》位于人民公园旁的瓷器中心大型展厅和《瓷器》杂志编辑部参观考察,对晚报积极投身陶瓷文化推广所采取的实际行动表示高度赞赏随后,陶艺家一行来到青花茶语会所,为《瓷器》杂志的改版出谋划策《瓷器》杂志主编张钧和介绍了杂志改版的情况,杂志由之前的每期48个版,增加到了现在的108版,内容分为六大版块,除艺术家推介外,还新增了关注陶瓷产业经济的内容,加强了评论和争鸣,艺术品鉴赏和品读,使杂志更加厚重,杂志品位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专家学者们在座谈时提出,当前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有很多作品也有很多新人涌现而出,作为媒体应该予以关注和报道《瓷都晚报》作为景德镇的主流媒体,立足社会发展,做了非常多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工作新改版的《瓷器》杂志应该承担起对传统陶瓷文化的宏扬,对新观念新思维关注的使命和责任而且,要办好这本杂志,必须清楚认识什么是景德镇的文化主流、当代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工艺上有哪些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因为媒体是造就艺术家的最好阵地最后,瓷都晚报社社长李新华代表社委会,对编委的到来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瓷都晚报》会努力做好陶瓷文化的推广工作,专家学者们这次把脉《瓷器》杂志改版给了晚报社委会成员很大的启发和触动今后,《瓷都晚报》不仅要办好《瓷器》杂志,不断拓宽办杂志的思路,还要深度挖掘瓷文化,并联合各种力量整合到晚报平台,推出更多利国利民的陶瓷文化活动,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推向全国,推向更广阔的空间熊钢如:一本杂志,它需要面对社会,面对不同阶层、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的人,因此想把一本杂志做到大家都喜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客观地说,杂志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养活自己,好在景德镇有着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可以维系许多杂志的运转我认为,陶瓷类杂志的终极目的,就是把景德镇的风貌、文化、特点介绍给外地的人,让他们通过阅读杂志来了解景德镇拿到改版后的《瓷器》杂志,我也仔细看了,我觉得,如果在栏目设置上做到更具体,将会有更好的效果做为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很多,什么是景德镇文化的主流?艺术上有哪些特点?这些都是杂志应该向公众传播的。
另外,杂志还应该多发掘艺术家,用敏锐的眼光在艺术家群体中发现人才,避免黄秋园式的悲剧再次发生周国桢:一本以宣传陶瓷文化为己任的杂志,还是应该多关注、突出作品,以作品为主一位艺术家的成就,是通过作品来表现的正因为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杂志中应该多加入一些理论探讨的内容,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当今景德镇艺术圈存在的问题不少,而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给公众一个正确的引导,解决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疑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大胆创新,鼓励新思想,新创作形式的出现,这对于整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戴荣华:改版后的《瓷器》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些细节上都比原来要好比如更加便于携带,拿在手上也更加有分量我认为杂志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瓷器》,就应该在涉及到陶瓷的问题上让公众有正确的认识举例来说,现在很多人谈到陶瓷艺术,包括一些评论家,都只注意到了其绘画艺术这一块,而忽略了其工艺美术的特性,我认为杂志就应该多突出这一点另外,作为一本杂志,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对于出现在上面的内容,应该严格把关,给公众一个真实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特别是对于一些陶瓷圈出现的的问题,要敢于深入地去探讨,需要批评的,就大胆地去批评朱乐耕:看过了改版后的《瓷器》,我觉得晚报这本杂志办得挺好在景德镇,有关陶瓷的杂志不少,而真正办得好的却不多。
一本陶瓷类的杂志,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是对陶瓷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当下景德镇陶瓷艺术繁荣发展,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垃圾,在这种时候,杂志的作用就愈发地突显出来该探讨的东西,要深入探讨,该批判的东西,则要敢于批判杂志就是应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后集思广益,为这个问题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吕金泉:作为文化媒体,一本杂志对于自身的理念应该有明确的概念我建议在杂志中多加入一些新颖的东西,比如新发展动态,新表现形式,以及新生力量,还可以适当的把一些当代,前卫的东西放进去在谈论一些问题的时候,要敢于深入,需要有不怕得罪人的勇气另外,杂志还应该发挥自身作用,比如现在景德镇的外来艺术家越来越多,杂志就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既能为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提供方便,也能将他们的艺术造诣、思想留在景德镇宁勤征:改版后的《瓷器》很不错,有了更浓的艺术气息对于一本杂志而言,其中的内容自然十分重要因此我认为在内容上,还应该以更高的标准去衡量有些好的内容,就可以做大做精,而不合适的内容,则可以考虑删掉另外,在栏目划分上,应该更具体,更清晰,每个栏目都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样才能构成一本内容丰富、有深度的杂志刘少平:对于杂志,我认为熊钢如老师的观点很正确,在他的基础上,我还有几点小意见:首先,应该开设一个专门向政府提意见的栏目,这样可以将陶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从而引导陶瓷行业的正确发展另外在作品图片上,也应该严格把关,毕竟这是个外地人了解景德镇陶瓷的窗口我认为要办好一本杂志,就要多组织艺术家举行交流会,这样就能营造艺术家与艺术家,杂志和艺术家团体之间相互学习的良心氛围许国胜:我觉得《瓷器》杂志改版后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仅是拿在手上更厚实了,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提高我觉得《瓷器》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敢于在版式设计中加入现代元素,这样能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当下的生活在内容上,栏目的划分也应该更明显,主题要更突出人物访谈、学术探讨、陶瓷人才展示、行业发展新动态,可以为这些内容设置专门的栏目整个栏目尽量做到内容集中,主题鲜明,争取给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方文贤:在当前文化大发展,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瓷器》杂志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以推广文化为己任。
作为一本景德镇的本土瓷器类杂志,自然要以景德镇的文化特色为主题,要将推广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目的让景德镇特色借着这本杂志走出瓷都,走向全国我建议杂志要更多地关注中青艺术家,发掘有实力、有潜力的艺术家,这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明天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李文跃:《瓷器》杂志改版以后,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少了许多商业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更浓的艺术氛围对于杂志今后的发展方向,我有3点意见:首先,这本杂志在立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其他产瓷区的动态,这样既能向外地人介绍景德镇,也能向景德镇人介绍兄弟产瓷区的情况其次,可以多一些各个著名博物馆中瓷器藏品的介绍以及景德镇一些名家在外地展览的消息最后,在杂志中不仅要介绍当代艺术家的情况,还应该增加一些篇幅去介绍景德镇的昨天,甚至还可以请一些资深的业内人士,就陶瓷的发展趋势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样就可以更丰富、更具体,以全方位的视角来推广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本刊记者邹勇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