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器终有花开
Home|逸的浅绛彩瓷|国瓷器终有花开

编者按:公元至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黑暗时期民国不足,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生产几乎遍及全国,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客观讲在这40多里,也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在这些精品瓷器中有传承,有融会,也有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遗憾的是,民国瓷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收藏家视民国瓷器为难登大雅之物关于民国瓷器的研究和系统整理十分不够,许多优秀作品或损坏或遗失诚然,民国瓷器精品不多,质量也难以与明清瓷器比肩,但也不乏精细之作,做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仍有其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于民国瓷器的广泛关注和重新认识,民国瓷器会成为一个收藏和研究的热点历史催生的民国瓷器清朝末,由于政治腐败,外族入侵和洋货的冲击,瓷器生产已呈全面衰退之势此期间虽不乏有识之士纷纷开办瓷业公司,以抵御洋货,如厦门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觉俺”(晚),程意亭所用的“佩古斋”,壬步所用的“愿闻吾过之斋”,田鹤仙所用的“古石斋”,潘何宇所用的“古欢斋”,刘希任所用的“再思轩”,梁兑石所用的“石庐”,王大凡所用的“希平庐”,徐仲南所用的“栖碧山馆”,汪野亭所用的“平山草堂”,汪晓棠所用的“彤云山房”,邓碧珊的“晴窗读书楼”等民国瓷器款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在器物的底部落有生产商铺号,如“江西瓷业公司”、“江西桐华公司”、“江西义成公司”、“江西改良瓷业”、“竹里瓷社”、“江西华珍画室出品”、“刘荣盛号”、“庸益源号”、”黄福兴号”等款识由于仿古瓷是民国瓷器生产的大宗,故仿写前朝款识之风极盛。

由于当时盛行仿制乾隆时期的作品,故以“乾隆制”的底款最为多见其仿款字体较为生硬工整,款外方框的四角多用刀铲去锐角,实为八角,真正的乾隆款的四角则比较圆润而最大的破绽是款字的呈色无法达到真款的颜色,如青花款多偏红泛紫,浮于釉面,缺少真品渗入胎骨的感觉民国瓷器的彩绘民国瓷器的彩绘较前朝有其独到之处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喜字、福字、寿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石头记、八仙、二十八孝、三国故事、竹林七贤、婴戏、梅兰竹菊、八宝、蝴蝶、吉祥如意、喜鹊登梅、牡丹、柳树黄莺等以清咸丰间风行的浅绛和民国初兴起的新粉彩为主浅绛彩瓷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用水墨和淡赭色颜料绘画山水,以淡绿绘树石的阳面,以黑色绘树石的阴面,构成一幅淡雅的画面它的出现与当时盛行的浓艳色彩的瓷器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因颜色不耐久,在民国初便日趋没落而逐渐退出了民国瓷器彩绘的领域故现存的民国浅绛瓷器多为早期作品,且多颜色残落浅绛彩瓷的消失,使艺人们改用粉彩绘瓷,而文人的加盟如潘何宇、汪晓棠等人,更是以瓷当纸,将宋元以来的工笔或兼工带写的绘画略加增减在瓷器上加以成功的表现,扩大了彩瓷的领域,由此产生了新兴的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更接近画,无论是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可以比肩于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并在民国二十前后成为景德镇瓷器彩绘的主流而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彩绘名家也将粉彩绘瓷推向了高潮“珠山八友”系指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毕伯涛等八位名家一说八友中无何许人、毕伯涛,另有徐仲南和田鹤仙二人八友究系何人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的艺术成就王琦的写意人物、王大凡的粉彩人物(落地彩)、汪野亭的粉彩青绿山水、何许人的粉彩雪景、邓碧珊的粉彩鱼藻图、刘雨岑的花鸟草虫、程意亭的花鸟山水、毕伯涛的翎毛花卉、徐仲南的松竹、田鹤仙的梅花,无不各具特色他们在每月十五日以茶话会的形式论画,时人称之为“珠山八友”他们将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装饰瓷器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形成新的流派其作品虽各有风格,但画品高尚,为当时的达官贵人争购的抢手货他们的成功使民国粉彩瓷界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同时也使得景德镇粉彩艺术难以以其它面目出现了。

民国时期还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贴花,有的则一部分贴花,一部分为绘画贴花即将印有花纹的贴花纸转贴在瓷坯上,再人烘炉中烘烤贴花纸系有胶质烤贝纸印刷而成这种纹饰较手工彩绘的纹饰细腻,用手抚摸釉面平滑,没有手绘凹凸不平的笔痕

更多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珠山八友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