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明晚期《东坡赤壁图》瓷片明末到清前期,瓷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品种是《东坡赤壁图》这种图早期的样式如图1,大约出现于明晚期,画法比较简单图中以一座石壁代表赤壁;石壁旁有一条小船,船中坐一个点景人物,应该是苏东坡的意思;天上有一轮明月,表示东坡游赤壁的时间是在夜里。
图2清康熙《东坡赤壁图》瓷片图3清康熙《东坡赤壁图》瓷片图2、图3是康熙时期常见的一种《东坡赤壁图》,出现于器物外壁,画苏东坡与两位友人在船上饮酒、谈天的场景画面中心的主要人物头戴一种特殊样式的帽子,史称“东坡巾”“东坡巾”是苏东坡发明的,用在这里是示意此人为苏东坡这种图往往只占器壁的半幅,另半幅用来题写苏东坡名作《赤壁赋》的文字图4清中期《东坡赤壁图》瓷片图4是清代中期的一种《东坡赤壁图》,画的右侧也是用高矗的石壁来表明地点在赤壁;水面上的游船及船上的游客和船夫画得比较醒目,中间那人身形稍大,其他人正在看着他发议论,以此表明他是主角苏东坡;天上也用一轮明月来点明这船人在夜游苏东坡写《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将这件事转化成绘画作品并无不可问题是为什么在明末和清前期的瓷器上,这个主题的瓷画会大量出现?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可以从苏东坡的《赤壁赋》说起苏东坡的《赤壁赋》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原因在于《赤壁赋》中记录了苏东坡与客人的一场著名对话这段对话先是客人感叹:赤壁是曹操、周瑜之辈当大战之地,他们“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而我们如今“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扁舟,喝喝小酒,虽然快活,也如“蜉蝣”一般生命短暂,做人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东坡接过客人的话题,也发了一通议论他先以水、月为喻,总结出一条哲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接着又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意是:不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去争夺,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造物主给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得到这些就可以满足了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感悟对后世文人影响巨大大家对赤壁大战中的成败得失渐渐地不感兴趣了,对怎样把握生命的意义却有了强烈的共鸣元初文学家戴表元写过一首名为《题赤壁图》的诗:“千载英雄事已休,独余明月照江流画图不尽当恨,却写苏家赤壁游”元代画家赵孟頫也写过一首诗:“周郎赤壁走曹公,万里江流斗两雄苏子赋成奇伟甚,长教人想谪仙风”表达的都是对苏东坡《赤壁赋》思想的认同。
明清之际瓷画《东坡赤壁图》的大量出现,其实是与长期战乱有关在长期战乱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想明白了:为一个政权争夺得你死我活,又何必呢?金戈铁马,盖世英豪,最终有谁能得到永恒的胜利?“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取“非吾”之物,不等于自己就没有东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正是这种人生哲理,打动了大众饱尝战乱之苦的心何不放下争斗,去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所以,人们欣赏瓷画《东坡赤壁图》,本质上是厌战反战、民心思安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