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克家老人打出生就生活在富强下弄,他的父亲在上世纪初便从安徽来到景德镇,定居在富强下弄,经营一家杂货店我父亲是徽帮的一员,但我是杂帮的汤克家老人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教过语文和英语。
对于自己为何是杂帮一员,他并未多说,只是对生活了的富强下弄回忆了一番汤克家说,富强下弄多为篾匠,他们编造着竹篾框,然后卖给窑老板,用来盛装瓷器在他印象中,这里当初的房子多是木制结构,窑砖搭建的房子都不多,后生活日渐富裕后,大家纷纷把老屋拆掉,做起了二层或三层楼房汤克家小时候常常看到,穿着草鞋的挑工,肩扛着扁担,挑着被茭草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瓷器,经富强下弄来到昌江河畔盛装瓷器的竹篾框多产自富强下弄汤克家不忘说明这一点。
据汤克家介绍,当时挑瓷器的工人用的扁担与如今常见的不一样,它两头上翘,这样不仅能让挑工省力,还能抬高被挑瓷器与地面的距离,从而防止磕破。
除了经营竹篾编织行业,富强下弄还有两个著名的地理标志:一个是黄家洲,一个是苏湖会馆指着家旁边的一块已拆掉的地基,汤克家说:这就是黄家洲在他的印象中,黄家洲经营着瓷器,主要是一些残次品,如缺了角的碗黄家洲的商人收购这些残次品后,将它们进行修补,而后以低价出售因价格不高,并且实用,黄家洲的生意一直不错,直至解放后还经营了较长时间富裕的苏湖人居然会在富强下弄建会馆,这或许能从侧面反映:富强上弄此前确实富商云集据史料记载,苏湖会馆坐落在富强下弄与何家洼之间,也就是现在第六小学的所在地,进深与黄家洲相连苏湖会馆建于清乾隆间,当时苏州河湖州的商人来景德镇收购瓷器,由于他们很富足,便选定临近黄家洲建造会馆。
苏湖会馆的建筑风格和其他会馆差不多,属庙宇型,飞檐翘拱,大青石铺地,大青砖砌墙大门朝西,青石门楣上方匾额题有苏湖书院四个鎏金大字苏湖会馆不仅占地面积大,约有3700平方米,而且气势宏伟,堪称当时景德镇一流的会馆之一聊聊数句已将苏湖会馆的气派和考究很好的体现出来,不禁让人站在原址处浮想翩翩,既有对苏湖会馆的想象,也有对富强下弄那曾经的瓷业盛景的想象。
富强下弄与上弄仅一街之隔,因此汤克家对上弄也并不陌生他的印象与住在上弄的一些老人有些微不同汤克家说,富强上弄虽以经营茭草行的居多,但当中也有一些瓷商的瓷行客人来到瓷行,住个十天半个月,在瓷行里选中瓷器,与瓷行老板交易后,将瓷器经船只运回汤克家说,当时的瓷行既是仓库,也是旅馆和门店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一位不愿具名的老人谈及富商上弄和下弄的茭草行和竹篾框时,引用了缪宗周的《兀然亭》诗句,他说,茭草和竹篾由浮梁经船只运来,因而富强弄经营茭草和竹篾编织行业是由交通便利驱使的回忆起当初的生产情景,这位老人不胜唏嘘,叹道: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节选自《瓷器》杂志三月刊《茭草行与竹篾框》一文,作者:程华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