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童成拉坯世家第六代传人
Home|金字招牌,我们该怎样保护你?|8岁男童成拉坯世家第六代传人

活泼可爱的梁渊晟如今已成为实验小学的名人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受了几拨记者的采访他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完全得益于另一个特殊身份———他已被纳入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谱系梁渊晟的外祖父王炎生是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被誉为“拉坯大王”为了保证拉坯的绝技不至于失传,外祖父将梁渊晟定为了这门绝技的传承人,同时也是拉坯世家的第六代传人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王炎生在选拔传承人时的一些无奈,手工制瓷技艺也需要一些更具实际的保护措施加以延续、传承在泥水中绽放童11月18日中午,刚放学的梁渊晟在父亲的带领下走进古窑陶瓷文化博览区一号作坊王炎生张罗着他坐到轱辘车旁,小家伙衣袖都没有往上翻,就去握瓷泥和真正的拉坯师傅一样,身高才1.2米的梁渊晟也跨坐在轱辘车旁,两只手扶着转动的瓷泥在王炎生的指导下,用了大概2分钟的时间,拉出了一个碗。

王炎生对这个外孙的天赋赞不绝口,梁渊晟在第一次触碰到轱辘车时,就成功地拉出了一个碗。

也许就像梁渊晟的回答一样———他喜欢玩泥巴(瓷泥),所以每次学习拉坯时,这张稚嫩的脸上也一下子严肃起来,透露出专注的神情目前在读三级的梁渊晟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跟随王炎生学习。

“你现在每周要来学拉坯,和同伴玩的时间就少了,难不难过?”我问“不难过”梁渊晟一边小声回答一边摩挲着放在一号作坊内的葫芦瓶学拉坯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保持着可以拉出13节葫芦瓶记录的王炎生感慨,一般人要达到这种水平,得要十多,这意味着梁渊晟的童、少,甚至青时代都要和瓷泥打交道看着外孙在寒气逼人的天气里将小手浸泡在瓷泥和水中,王炎生意味深长地说,只希望他能学有所成,掌握了一门手艺,以后走哪也不会饿死但是,如果外孙能考入大学,比如军校那就更好了选8岁外孙为传人76岁的王炎生是都昌人,祖上世代拉坯,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

他从11岁开始学拉坯,从建国瓷厂退休后成为了古窑陶瓷文化博览区的专职拉坯表演艺人以前,王炎生曾经担心过自己的拉坯手艺失传,便筹划着把这些技艺交给孩子但是孩子目前都有正式工作,谁也不愿意浸淫在这个脏、苦、累的行当里王炎生拍着他有点外撇的腿说:“这一行做久了,都会落下这种职业病,走起路来一跨一跨(方言)的,以前别人总叫我们螃蟹”谈起这个,王炎生显得有些心酸既然如此劳累,王炎生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外孙继续奔波于这条路上?王炎生回答,各级领导包括中央领导都提出了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希望;并且他事已高,不可能长时间从事这个职业而且也没有找到愿意学习这一行的轻人传承难在哪里?缺乏保障性是王炎生认为传承之难的症结所在工资的微薄、没有牢固的用工关系、没有其他诸如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都让人感到这份工作的不稳定有哪个轻人愿意消耗十多的辛苦磨炼去换取一份不稳定的工作?“结婚以后,怎么能支撑一个家庭呢?”其实,王炎生在前些曾经收过一个陶院学生为徒,现在那个学生已经到北京的故宫工作了,虽然徒弟没有继续从事拉坯这一行,让王炎生有点遗憾,但他依然为徒弟感到自豪。

因为希望外孙同样能够找到一个能养家糊口安家立业的职业,所以王炎生仍然觉得考入军校是最佳的选择但如果外孙考入大学,从事其他职业,就很可能意味着拉坯手艺的失传如何保证这项技艺的传承呢?王炎生笑着说,如果有关部门能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待遇上给予完善,就会吸引轻人来学艺,那么拉坯技艺就不会失传用生产性保护非遗在镇窑大修时,景德镇著名的陶瓷文博专家周荣林就说,非遗的保护如果离开生产,它就不复存在,只有对所有的传统陶瓷生产技艺实行生产性保护,置换出他们的实用性,才能完整地保护所有技艺在镇窑的大修和复烧中,充分利用了早先的挛窑和烧窑技艺对于拉坯等非物质文化,周荣林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胆识的企业家给予一点资助、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只有让王师傅的手艺搬上生产线,让王师傅和他的传承人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生产出更多产品,给他们带来商业价值,那么王师傅的希望就能得到实现,而这门技艺就会随着永远的市场需求而永远存在下去“如果,这些技艺仅仅拘泥在表演阶段,老师傅的手艺也会退化”周荣林说“目前,王师傅等人的手艺只停留在单纯的表演形式上,没有质量要求与意识,但如果需要生产一个产品的话,这条生产线上所有的师傅就会自然而然地恢复质量意识,如此一来,手工制瓷技艺才能完整保留。

更多陶瓷新闻

陶瓷新闻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新闻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